J4 ›› 2005, Vol. 13 ›› Issue (03): 7-16.
刘善宝1, 2张宝林1,徐兴旺1 ,王杰1 ,蔡新平1,陈雁3 ,宋保昌1,祁民1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2. 长安大学, 西安710054;
3. 山东金洲矿业集团, 乳山, 264501
LIU Shanbao1, 2, ZHANG Baolin1, XU X ingwang1, WANG Jie,CA I X inp ing1, CHEN Y an3, SONG Baochang1, Q IMin1
1.
2.Changa'n University,Shanxixian,710054,
3. Jinzhou Mines Group,Rushan,Shandong,264501,China
摘要:
综合评述了金青顶金矿矿化分带、成矿年龄、流体包裹体以及深部采矿露头新资料。经过详细的观察, 确认了一批流体成矿构造证据。结合不同赋存标高上的成矿元素、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的分布特征, 提出了该矿床新的成矿流体定位机理: 该矿床是由一期中高温高压成矿流体经降温降压侵入定位、形成成矿流体的固结外壳后, 再经未固结的残余流体发生第二次内爆沸腾、快速降温降压固结的产物。金成矿作用发生在两期流体与围岩作用阶段: (1) 深部以金为主的降温降压结晶固结, ( 2)浅部金—金属隐爆结晶固结, 从而导致金青顶金矿的矿化分带现象。对于矿体分带规律的新认识, 有助于指导该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和深部找矿工作。
中图分类号:
P612
|
[1] | 袁梓焜, 邵拥军, 刘清泉, 张毓策, 王智琳. 湘东北万古金矿田江东金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制约[J].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4): 559-578. |
[2] | 苏力, 朱海军, 谷守江, 杨兴科, 赵翌辰, 孙雪平, 何虎军, 韩珂, 张玉瑜, 谭江, 谢愿龙, 张龙, 高立博. 宁夏海原西华山地区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黄金科学技术, 2024, 32(2): 191-206. |
[3] | 宋高瑞, 翟新伟, 王二腾, 武磊, 陈万峰, 郑菲菲, 王海东, 王金荣. 甘肃花牛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J]. 黄金科学技术, 2023, 31(6): 873-887. |
[4] | 单文法, 毛先成, 刘占坤, 邓浩, 陈进, 张维, 王海正, 杨鑫.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及其找矿意义[J]. 黄金科学技术, 2023, 31(5): 707-720. |
[5] | 刘林林,陈军,杨再风,杜丽娟,吉彦冰,郑禄林. 滇黔桂地区不同成矿温度热液金矿床磷灰石矿物化学特征:兼论卡林型金成矿流体来源特殊性[J]. 黄金科学技术, 2023, 31(2): 219-231. |
[6] | 钟伶志,毛先成,刘占坤,肖克炎,王春锬,陈武. 胶东三山岛金矿带构造几何特征控矿作用:来自数值模拟的启示[J]. 黄金科学技术, 2022, 30(3): 352-365. |
[7] | 阮仕琦,杨兴科,朱伟,高云峰,韩珂. 陕西镇安西部棋盘沟钨矿区成矿流体特征研究[J]. 黄金科学技术, 2019, 27(2): 153-162. |
[8] | 焦学尧,樊小龙,余平辉,蒋国豪,熊文勃,成志雁,马锦龙. 甘肃厂坝铅锌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体系[J].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4): 47-53. |
[9] | 张洪山,宋文志,李秋涛,赵兴东,李洋洋,刘强. 山东金青顶矿区深部矿体开采诱发微震活动分析[J]. 黄金科学技术, 2016, 24(1): 76-79. |
[10] | 李太兵,李永光,王先林,宋耕海. 山东金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J]. 黄金科学技术, 2015, 23(6): 10-16. |
[11] | 张志军,龚庆杰,刘辰曦,沈柳生. 白马崖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J]. 黄金科学技术, 2014, 22(6): 18-25. |
[12] | 牛树银,樊武义,姬红星,薛克勤,孙爱群,王宝德,张建珍,陈超. 晋东北上石矾金矿中深部找矿预测研究[J]. 黄金科学技术, 2013, 21(1): 1-8. |
[13] | 柳玉明,柳楠,张杰,宋玉波,宫隆吉,王刚,刘晓,张海芳. 山东金青顶金矿区成矿规律综合研究[J]. J4, 2011, 19(3): 49-54. |
[14] | 柳玉明, 尹升, 柳楠, 宋玉波, 王宁, 张海芳. 构造叠加晕在山东金青顶金矿深部找矿应用[J]. J4, 2010, 18(3): 42-45. |
[15] | 刘新会, 刘家军, 张争京, 郑卫军. 西秦岭寨上特大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J]. J4, 2010, 18(3): 20-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