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速测量的岩石储能量化表征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of Rock Energy Storage Based on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
收稿日期: 2018-05-15 修回日期: 2018-09-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4-29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8-05-15 Revised: 2018-09-18 Online: 2019-04-29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马春德(1976-),男,辽宁丹东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岩体力学与地应力测量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郭春志, 马春德, 周亚楠, 刘泽霖, 龙珊.
GUO Chunzhi, MA Chunde, ZHOU Yanan, LIU Zelin, LONG Shan.
随着地下工程岩体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能量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岩体力学问题,已得到了工程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2,3]。地下岩体中存储的能量是一种无法直接观察、但确实真实存在的物理量[4,5,6]。当岩体(尤其是硬岩)中存储的弹性能量达到较高程度时,在适宜条件下就有可能引发岩爆等灾害,为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视岩体高储能为危害的岩体破坏机制机理、灾害预测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7,8,9,10,11]。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了变害为利的思想,即将岩体高应力储能转化为一种可控释放和可良性利用的能量,尝试进行一些将深部灾害的被动防治转化为主动利用的研究工作,如李夕兵等[12,13]在香山会议第175次综述中所做的“关于深井硬岩开采中高应力的灾害控制与碎裂诱变”的报告,提出了对高应力矿山中的灾害进行充分利用的观点。对岩石储能的良性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由能量突然释放所引发的灾害事件,而且可以利用岩石所释放出的能量,但若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对深部岩体储能进行准确的量化表征。只有科学准确地了解深部岩体储能的量值(级)、分布及变化情况,才有可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它。因此首先必须要找到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来对岩石储能进行定量化表征或评估。
目前在岩石受载下能量演化规律研究方面,主要是利用实验室试验手段来获得岩石加载状态和卸载状态下能量的变化规律。近年来,学者们做了一些相关工作。Zhang等[1]研究了单轴压缩下红砂岩等岩样的能量演化和分配规律,发现岩石破坏之前,其弹性能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且呈现非线性增长,加载初期增长速率较小,随后慢慢增大。梁昌玉等[14]研究了加载速率对岩石能量演化的影响。杨圣奇等[15]对大理岩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试件三轴变形破坏及其能量特征。许江等[16]研究了循环孔隙水压力下砂岩的能量演化规律。以往研究大多侧重于通过对岩石施加不同条件,分析其内部能量的演化规律,偏向定性分析。然而若要实现对深部高应力岩体能量的合理调控,在防爆减灾时使其能量降低,致裂时使其能量增高,并且能控制具体量,便需对岩体中储存的能量进行定量化控制。蔡美峰等[17]在对玲珑金矿进行的岩爆预测中采用非线性三维有限元程序对围岩的应力位移状态进行了定量计算,然而该方法较为繁琐。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一种间接的物理量——应力,在可定量化测量的岩块储能与无法定量化测量的岩体储能间建立一种联系,通过波速间接地对岩体储能进行定量化表征和描述。
1 实验仪器及方法
本试验采用美国MTS815力学实验系统,其最大载荷量程为2 600 kN,载荷测量精度为
图1
图1
带实时测量功能的MTS815型材料试验机
Fig.1
MTS815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with real-time measuring function
为了使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本试验选用了3种典型岩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强度较低的红砂岩(沉积岩)、中等强度的大理岩(变质岩)和高强度的花岗岩(岩浆岩),并将其加工成直径为 50 mm、高度为100 mm的标准试件。试验前,对这3种岩石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3种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岩石类型 | 密度/(kg·cm-3) | 单轴抗压强度/MPa | 弹性强度上限/MPa | 弹性模量/GPa | 泊松比 |
---|---|---|---|---|---|
大理岩 | 2 710 | 105 | 84 | 65 | 0.24 |
花岗岩 | 2 632 | 121 | 96 | 52 | 0.26 |
红砂岩 | 2 426 | 54 | 43 | 12 | 0.21 |
本研究仅对岩石在应力—应变曲线中弹性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压缩载荷最高只加载到其单轴抗压强度的70%(确保在弹性范围内)。测量时,为了使仪器与岩样进行预接触,先对岩样施加1 kN的压力,加载速率设为30 kN/min,然后大理岩加载至150 kN,花岗岩加载至170 kN,红砂岩加载至70 kN。为了尽可能消除第一次加卸载对波速的影响[18],先对3种岩样进行多次反复加卸载,随后每隔10 kN记录对应的波速波形,记录完成后,再用相同的方法对岩样进行卸载并记录波速波形,然后用AEwin岩石测试软件对记录的波形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各个压力下岩样的纵波波速。岩石内所存储能量的具体量值可以通过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下覆面积计算获得,如图2所示,Uid与Uie之和是所储存的能量密度,其与体积的乘积便是所储存的能量值。因此,只要明确岩石波速与应力之间的单轴函数关系,便可推导并建立波速—应力—储能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定量化地表达岩石波速与能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岩石弹性阶段探究波速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并以波速来表征所对应的应力值;然后,探究应力与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并以应力来表征岩石所储存的能量,并通过模型所得到的能量值与实际能量值进行比较,进而验证以波速来表征能量的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加卸载后波速与应力的对应关系
大理岩、花岗岩和红砂岩经过多次加卸载后,其波速随应力的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图3
图3
加卸载下波速—应力变化关系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 velocity and stress unde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b)大理岩;(c)、(d)花岗岩;(e)、(f)红砂岩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3种岩石的波速在弹性范围内的加载条件下都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卸载条件下随着应力的减小而减小,卸载波速普遍大于加载波速,这表明随着应力的增大,岩石内部颗粒变得更加紧密,从而导致岩石体积相对减小,密度增加,波速增大。另一方面,3种岩石经过多次反复加卸载后,在一个循环加卸载的同一应力下,大理岩、花岗岩和红砂岩的平均波速增长率分别为0~0.7%、0~1.2%和0~1.1%,表明经过多次反复加卸载岩石会呈现出加载波速与卸载波速相近的情况,这为建立加卸载条件下波速—应力之间的模型提供了依据。
图4
图4
反复加载(a)、卸载(b)后平均相对波速的比较
Fig.4
Comparison of average relative velocity after repeated loading (a) and unloading (b)
图5
图5
加卸载后应力—能量的对应关系
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energy afte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大理岩;(b)花岗岩;(c)红砂岩
由图4可知,在加载条件下,当应力值不足最大应力值的30%时,3种岩石纵波波速的增加幅度基本一致。而当应力值达到最大应力值的30%时,红砂岩波速的速率呈现突增的现象。从图3中也可以看出,对于大理岩和花岗岩岩样的数据点来说,随着应力的增加,其纵波速率变化不大,2种岩石的波速增长速率大致相同,而红砂岩岩样的数据点在最大应力值的30%(15 MPa)左右,波速存在一个突变现象;卸载条件同样呈现出这种规律。由于红砂岩的质地较为稀疏,内部颗粒连接没有大理岩和花岗岩紧密,因此红砂岩更易受到外应力的影响,导致其内部裂隙和孔隙发生变化,波速也相应地呈现出突增或突减的变化规律。这也表明,在加卸载条件下,硬岩的波速变化比软岩更加平缓。
上述已对3种岩石的波速随应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说明,为了建立弹性阶段波速与应力之间的模型,在此对波速与应力之间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拟合,发现线性模型拟合效果很好。即:
式中:v为某一应力点波速(m/s);σ为某一加载(或卸载)时刻的岩石应力(MPa);v0为初始波速(m/s);k1为斜率(表示单位应力条件下,波速变化的快慢)。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波速与应力关系拟合表
Table 2
岩样加卸载 | k1/(m·MPa-1·s-1) | v0/(m·s-1) | 相关系数(R) | |
---|---|---|---|---|
大理岩 | 1-加载 | 15.34 | 5 060 | 0.976 |
2-加载 | 14.86 | 5 103 | 0.967 | |
3-加载 | 13.38 | 5 100 | 0.989 | |
平均值-加载 | 14.53 | 5 088 | 0.980 | |
1-卸载 | 14.49 | 5 102 | 0.977 | |
2-卸载 | 14.08 | 5 106 | 0.976 | |
3-卸载 | 14.14 | 5 088 | 0.993 | |
平均值-卸载 | 14.24 | 5 123 | 0.986 | |
花岗岩 | 1-加载 | 9.21 | 4 568 | 0.961 |
2-加载 | 8.45 | 4 623 | 0.978 | |
3-加载 | 8.38 | 4 576 | 0.983 | |
平均值-加载 | 8.68 | 4 589 | 0.979 | |
1-卸载 | 8.77 | 4 616 | 0.974 | |
2-卸载 | 7.97 | 4 679 | 0.969 | |
3-卸载 | 8.45 | 4 600 | 0.984 | |
平均值-卸载 | 8.40 | 4 632 | 0.979 | |
红砂岩 | 1-加载 | 25.97 | 2 675 | 0.964 |
2-加载 | 24.82 | 2 720 | 0.963 | |
3-加载 | 27.97 | 2 646 | 0.986 | |
平均值-加载 | 26.26 | 2 680 | 0.974 | |
1-卸载 | 24.05 | 2 746 | 0.961 | |
2-卸载 | 25.00 | 2 717 | 0.967 | |
3-卸载 | 27.59 | 2 660 | 0.986 | |
平均值-卸载 | 25.55 | 2 708 | 0.975 |
由表2可知:在加卸载阶段,用线性模型拟合出的大理岩的k1值在13.38~15.34之间波动,大部分稳定在14左右;花岗岩的k1值在7.97~9.21之间波动,大部分稳定在8左右;红砂岩的k1值在24.05~27.97之间波动,相比之下,红砂岩的k1值波动较大。大理岩和花岗岩经过多次反复加卸载后,加载波速与卸载波速相差很小,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在实验之前,使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测量出大理岩、花岗岩和红砂岩的平均波速分别为5 025, 4 624,2 688 m/s,与拟合出的波速相比,误差分别为0.69%~1.61%、0.17%~1.21%和0.29%~2.16%,可见大理岩和花岗岩拟合出的初始波速误差值低于红砂岩。3种岩石的相关系数稳定在0.963~0.993之间,总体上拟合效果很好,认为应力与波速之间符合所建立的线性模型。
2.2 加卸载后应力与能量的对应关系
以往研究表明,岩石在受压状态下会储备能量,在卸载条件下会释放弹性能能量,在一个加卸载过程中,便会形成一部分耗散能[19]。从图5中可以看出:加卸载后应力与能量关系曲线呈现非线性增长,且整个曲线的增长速率基本不变,大理岩、花岗岩和红砂岩所对应的最大储存平均能量分别为9.13,14.06,9.54 J,所对应的平均弹性能分别为8.50,13.35,8.50 J,所对应的耗散能分别为0.63,0.71,1.04 J,可以看出岩石在反复加卸载过程中,加载时所储存的能量稍大于卸载时所释放的能量,证实了耗散能的存在。当3种岩石的应力增加至各自最大应力值的70%时,大理岩和红砂岩的平均储存能量与弹性能大致相同,但均小于花岗岩,而红砂岩对应的耗散能大于大理岩和花岗岩。对于大理岩和花岗岩来说,经过多次反复加卸载后,加载与卸载之间存在的耗散能已经很小,相比之下,红砂岩有着较大的耗散能,表明大理岩和花岗岩的质地较为致密,含有的空隙和裂隙较少,因此岩石颗粒之间因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很少,而红砂岩质地较为稀疏,岩石颗粒较大,摩擦所消耗的能量便会增加,其耗散能也会相应的增加。
为了研究应力与能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对3种岩石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采用复合幂函数拟合效果很好。即:
式中:W为岩石的能量(J);σ为某一加载(或卸载)时刻的岩石应力(MPa);α为复合幂指数;k2为斜率(表示单位应力条件下能量变化的快慢)。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应力与能量关系拟合表
Table 3
岩样加卸载 | k2(J/MPa) | 幂指数α | 相关系数(R) | |
---|---|---|---|---|
大理岩 | 1-加载 | 0.003 | 1.798 | 0.998 |
2-加载 | 0.003 | 1.750 | 0.997 | |
3-加载 | 0.003 | 1.788 | 0.998 | |
平均值-加载 | 0.003 | 1.778 | 0.998 | |
1-卸载 | 0.003 | 1.760 | 0.998 | |
2-卸载 | 0.003 | 1.757 | 0.998 | |
3-卸载 | 0.003 | 1.794 | 0.999 | |
平均值-卸载 | 0.003 | 1.770 | 0.998 | |
花岗岩 | 1-加载 | 0.006 | 1.687 | 0.999 |
2-加载 | 0.007 | 1.667 | 0.999 | |
3-加载 | 0.007 | 1.648 | 0.999 | |
平均值-加载 | 0.009 | 1.593 | 0.996 | |
1-卸载 | 0.006 | 1.690 | 0.999 | |
2-卸载 | 0.008 | 1.621 | 0.998 | |
3-卸载 | 0.007 | 1.632 | 0.998 | |
平均值-卸载 | 0.007 | 1.668 | 0.999 | |
红砂岩 | 1-加载 | 0.019 | 1.704 | 0.999 |
2-加载 | 0.019 | 1.700 | 0.998 | |
3-加载 | 0.018 | 1.724 | 0.998 | |
平均值-加载 | 0.019 | 1.709 | 0.998 | |
1-卸载 | 0.020 | 1.671 | 0.995 | |
2-卸载 | 0.019 | 1.684 | 0.994 | |
3-卸载 | 0.024 | 1.595 | 0.999 | |
平均值-卸载 | 0.021 | 1.648 | 0.997 |
由表3可见:对于拟合的加载模型和卸载模型,大理岩的k2值稳定在0.003,α值在1.750~1.798之间波动;花岗岩的k2值稳定在0.006~0.008之间,α值在1.621~1.687之间波动;红砂岩的k2值稳定在0.018~0.024之间,α值在1.595~1.724之间波动。由此可知,大理岩和花岗岩的k2值和α值较为稳定,而红砂岩的k2值和α值的波动相对较大,这是由于红砂岩的耗散能较大所产生的。然而,总体上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很好,相关系数均在0.998~0.999之间。因此,认为应力与能量之间符合所建立的复合幂函数模型。
2.3 弹性能的波速表征方法
对于这类岩石材料来说,其弹性能—应力曲线更能反映材料的固有性质,直接与岩石岩性相关联[19]。使用卸载波速—应力曲线和弹性能—应力曲线便能很好地反映岩石的储能特征,因此建立关于弹性能的波速表征方法。
在前面的论述中已建立了卸载波速—应力与应力—弹性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这2个模型的函数公式中便可找到波速与能量的函数关系,即:
大理岩的波速—能量函数公式如下:
表4所示为大理岩的波速—能量关系对应表。
表4 大理岩的波速—能量关系对应表
Table 4
V/(m·s-1) | W理论值/J | W真实值/J | 相对误差/% |
---|---|---|---|
6 213.00 | 8.448 | 8.496 | 0.56 |
6 167.00 | 7.038 | 7.523 | 6.45 |
6 078.00 | 6.097 | 6.593 | 7.52 |
6 049.33 | 5.806 | 5.714 | 1.61 |
6 006.67 | 5.385 | 4.907 | 9.74 |
5 951.00 | 4.456 | 4.136 | 7.74 |
5 878.67 | 3.605 | 3.420 | 5.41 |
5 787.00 | 3.239 | 2.760 | 17.36 |
5 711.33 | 2.458 | 2.175 | 13.01 |
5 666.00 | 2.032 | 1.646 | 23.45 |
5 570.00 | 1.700 | 1.178 | 44.31 |
5 467.00 | 1.312 | 0.777 | 68.85 |
5 312.00 | 0.611 | 0.449 | 36.08 |
5 203.33 | 0.263 | 0.211 | 24.64 |
5 105.33 | 0.064 | 0.080 | 20.00 |
花岗岩的波速—能量函数公式如下:
表5所示为花岗岩波速—能量关系对应表。
表5 花岗岩的波速—能量关系对应表
Table 5
V/(m·s-1) | W理论值/J | W真实值/J | 相对误差/% |
---|---|---|---|
5 385.00 | 13.196 | 13.351 | 1.16 |
5 306.00 | 11.601 | 11.681 | 0.68 |
5 274.67 | 10.789 | 10.553 | 2.24 |
5 241.33 | 9.615 | 9.281 | 3.60 |
5 207.33 | 8.059 | 8.309 | 3.01 |
5 190.00 | 7.647 | 7.370 | 3.76 |
5 138.00 | 6.341 | 6.255 | 1.37 |
5 106.67 | 5.530 | 5.279 | 4.75 |
5 088.00 | 4.608 | 4.422 | 4.21 |
5 063.67 | 3.984 | 3.540 | 12.54 |
5 003.33 | 3.195 | 2.927 | 9.16 |
4 967.00 | 2.555 | 2.176 | 17.42 |
4 889.67 | 2.038 | 1.614 | 26.27 |
4 799.33 | 1.410 | 1.107 | 27.37 |
4 752.33 | 0.589 | 0.697 | 15.49 |
4 694.67 | 0.121 | 0.372 | 67.47 |
4 668.00 | 0.036 | 0.143 | 74.83 |
红砂岩的波速—能量函数公式如下:
表6所示为红砂岩的波速—能量关系对应表。
表6 红砂岩的波速—能量关系对应表
Table 6
V/(m·s-1) | W理论值/J | W真实值/J | 相对误差/% |
---|---|---|---|
3 610 | 8.088 | 8.499 | 4.84 |
3 540 | 7.395 | 6.819 | 8.45 |
3 474 | 5.959 | 5.220 | 14.16 |
3 362 | 4.081 | 3.711 | 9.97 |
3 219 | 2.391 | 2.372 | 0.80 |
2 935 | 1.025 | 1.239 | 17.27 |
2 773 | 0.167 | 0.336 | 50.30 |
3 讨论
根据波速与应力、应力与能量之间的联系,通过应力这一桥梁来构建模型,达到利用波速定量计算出岩石内所储存能量的目的。在工程实际中,通常需要了解某一岩体内部储存的能量,以便预测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对于不同种类的岩石,很容易在实验室测量其自身的波速,后期将通过构建岩石波速与岩体波速之间的联系,来计算岩体的波速,进而建立波速与岩体能量之间的模型,从而了解岩体能量是否达到岩爆值。针对不同的岩体环境(例如:地应力、地下水和温度等),后期也将通过研究施加岩体环境这一变量来了解岩石自身波速的变化,进而构建波速与岩体能量模型,这对后续研究及岩爆预测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4 结论
通过对大理岩、花岗岩和红砂岩3种典型岩石试件在弹性范围内进行单轴反复加卸载试验及计算,得到了以下结论:
(1)3种岩石均呈现出波速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应力值未达到各自最大应力值的30%时,3种岩石的波速增长较一致;当应力值超过最大应力值的30%时,大理岩和花岗岩的波速增长速率仍较一致,而红砂岩的波速增长速率呈现出突增现象。
(2)3种岩石的波速与应力符合线性模型,呈现出红砂岩的精确度低于大理岩和花岗岩;应力与能量符合复合幂函数模型,花岗岩的总能量和弹性能大于大理岩和红砂岩,红砂岩的耗散能高于大理岩和花岗岩。
(3)根据卸载波速—应力与应力—弹性能的函数关系,构建波速—弹性能模型并进行验证,总体效果较好,相比之下硬岩的精度和准确度比软岩高。
参考文献
Research on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energy evolution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J].
基于弹性应变能的岩石强度准则
[J].,
Strength criterion of rock based on elastic strain energy
[J].37(Supp
.
Rock damage research based on the energy principles
[J].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brittle rock in failure process
[J].
岩石材料能量屈服准则研究
[J].,
Study on energy yield criterion of rock materials
[J].
不同卸荷路径下大理岩破坏过程能量演化规律
[J].,
Energy evolution law of marble failure under different unloading paths
[J].
地下工程岩爆研究现状综述
[J].,
Review of rockburst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J].
岩爆倾向性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J].,
Discussion on rock burst proneness indexes and their relation
[J].
岩爆机制声发射试验研究
[J].,
Study on mechanism of rock burst by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
[J].
FLAC/PEC couple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E in large-scale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J].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在岩爆判别中的应用
[J].,
Application of extens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n rockburst discrimination
[J].
高地应力硬岩矿山诱导致裂非爆连续开采初探——以开阳磷矿为例
[J].,
Preliminary study for induced fracturing and non-explosive continuous mining in high-geostress hard rock mine:A case study of Kaiyang phosphate mine
[J].
高应力岩体动力扰动下发生岩爆的试验研究进展报告
[J].,
Rockburst experimental study of rock mass with high stress under dynamic disturbance
[J].
岩石单轴压缩应力—应变特征的率相关性及能量机制实验研究
[J].,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rate-dependent stress-str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mechanism of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J].
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
[J].,
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failure and energy properties of marble specimen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J].
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砂岩变形损伤的能量演化规律
[J].,
Energy evolution law of deformation and damage of sandstone under cyclic pore water pressure
[J].
玲珑金矿深部开采岩体能量分析与岩爆综合预测
[J].,
Analysis on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prediction of rock burst during deep mining excavation in Linglong gold mine
[J].
砂岩的波速与应力实时同向相关性研究
[D].
Research on Correlation Between Velocity and Stress in Sandstone in Real Time
[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