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巴勉石英脉型金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Process Mineralogy of Quartz Vein Gold Ore in Bamian,Laos
收稿日期: 2020-03-11 修回日期: 2021-01-07
Received: 2020-03-11 Revised: 2021-01-0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郭彩莲(1985-),女,青海海东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岩石矿物学和工艺矿物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郭彩莲, 牛芳银, 陈炳龙, 王海军.
GUO Cailian, NIU Fangyin, CHEN Binglong, WANG Haijun.
由于该地区地质勘查程度整体较低,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背景、成矿类型及区域特征等方面,缺乏对矿石特征及工艺矿物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尤其是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本文以石英脉型金矿石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从而查清Au元素赋存状态,以期为选矿工艺流程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矿石性质组成
1.1 金矿石的化学成分
表1 老挝巴勉金矿石化学成分
Table 1
成分 | 含量/% | 成分 | 含量/% |
---|---|---|---|
SiO2 | 69.12 | S | 0.36 |
Al2O3 | 10.66 | Cu | 0.0039 |
TFe | 2.80 | Pb | 0.0015 |
TiO2 | 0.19 | Zn | 0.0064 |
K2O | 0.86 | Co | 0.0015 |
Na2O | 3.70 | As | 0.057 |
CaO | 2.24 | Au* | 0.42 |
MgO | 0.61 | Ag* | 0.057 |
1.2 金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含量
利用透反射偏光显微镜、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LA、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矿石进行详细鉴定和综合分析,并查定主要矿物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见表2。
表2 金矿石矿物组成及含量
Table 2
矿物组成 | 含量/% | 矿物组成 | 含量/% |
---|---|---|---|
石英 | 53.66 | 黄铁矿 | 0.60 |
斜长石 | 30.27 | 毒砂 | 0.15 |
绢云母 | 7.30 | 闪锌矿 | <0.01 |
方解石 | 4.55 | 黄铜矿 | 少见 |
绿泥石 | 2.92 | 方铅矿 | 少见 |
电气石 | 1.15 | 褐铁矿 | 少见 |
榍石 | 0.15 | 自然金 | 微量 |
铁白云石 | 少量 |
矿石中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斜长石,其次为绢云母、方解石和绿泥石,还有少量电气石和榍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毒砂,少见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和褐铁矿。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共发现165粒,是本次回收的目的矿物。
1.3 金矿石结构构造及类型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鉴定,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半自形粒状,其次为包含和碎裂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其次为星散状—稀疏浸染状和角砾状构造。
图1
图1
石英脉型金矿石结构构造显微照片
(a)毒砂、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呈浸染状分布,普遍具破碎现象;(b)毒砂、闪锌矿呈他形粒状,个别毒砂呈半自形,自然金呈角粒状分布于毒砂、闪锌矿粒间;(c)毒砂、黄铁矿紧密共生,呈浸染状分布,与自然金关系密切;(d)自然金呈角粒状,包裹于石英中,其次与闪锌矿密切连生;(e)自然金呈角粒状包裹于石英中形成包含结构;(f)石英脉破碎强烈形成碎裂结构;(g)细粒黄铁矿、毒砂呈稀疏浸染状分布;(h)构造破碎强烈处,电气石呈细粒集合体呈脉状充填,形成角砾状构造;Apy-毒砂;Py-黄铁矿;Sp-闪锌矿;Gl-自然金;Qtz-石英;Ser-绢云母;Tur-电气石注:(a),(b),(c),(e)为反光显微镜下照片;(d)为扫描电镜背散射图像;(f),(g),(h)为正交偏光显微镜下照片
Fig.1
Microscopic photographs of structure and texture of quartz-vein type gold ore
矿石类型为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石。
1.4 金矿石物相分析
表3 金物相分析
Table 3
相别 | 含量/(×10-6) | 占有率/% |
---|---|---|
合计 | 44.81 | 100 |
裸露半裸露金 | 44.00 | 98.19 |
硫化物包裹金 | 0.23 | 0.51 |
硅酸盐包裹金 | 0.16 | 0.36 |
碳酸盐包裹金 | 0.24 | 0.54 |
赤褐铁包裹金 | 0.18 | 0.4 |
2 金矿石中金、银的赋存状态
2.1 金矿物化学成分及成色
表4 金矿物X射线能谱分析
Table 4
序号 | Ag | Au | 成色/‰ | 赋存状态 |
---|---|---|---|---|
平均值 | 9.49 | 90.51 | 905.1 | |
1 | 8.76 | 91.24 | 912.4 | 岩石裂隙 |
2 | 8.69 | 91.31 | 913.1 | 毒砂裂隙 |
3 | 11.82 | 88.18 | 881.8 | 毒砂粒间 |
4 | 9.04 | 90.96 | 909.6 | 毒砂—石英粒间 |
5 | 9.18 | 90.82 | 908.2 | 闪锌矿—石英粒间 |
6 | 9.19 | 90.81 | 908.1 | 闪锌矿—黄铁矿粒间 |
7 | 10.30 | 89.70 | 897.0 | 方铅矿—石英粒间 |
8 | 9.23 | 90.77 | 907.7 | 包裹于石英中 |
9 | 9.34 | 90.66 | 906.6 | 包裹于毒砂中 |
10 | 9.38 | 90.62 | 906.2 | 包裹于黄铁矿中 |
图2
2.2 自然金结晶形态
表5 自然金形态统计
Table 5
序号 | 延展率 | 形态 特征 | 粒数统计 | |
---|---|---|---|---|
颗粒数 | 形态分数/% | |||
1 | 1.0~1.5 | 角粒状 | 70 | 42.42 |
尖角粒状 | 18 | 10.91 | ||
次圆—浑圆粒状 | 14 | 8.48 | ||
2 | 1.5~3.0 | 长角粒状 | 47 | 28.48 |
麦粒状 | 3 | 1.82 | ||
3 | 3.0~5.0 | 板片状 | 5 | 3.03 |
叶片状 | 4 | 2.42 | ||
4 | 1.5~5.0 | 枝杈状 | 4 | 2.42 |
2.3 自然金粒度统计及赋存状态
表6 自然金的粒度统计及赋存状态
Table 6
粒级范围/mm | 粒级 | 相对含量/% | 累计含量 /% | ||
---|---|---|---|---|---|
裂隙金 | 粒间金 | 包裹金 | |||
合计 | 52.67 | 40.33 | 7.00 | 100.00 | |
0.074~0.037 | 中粒金 细粒金 | 19.75 | 13.17 | 0.00 | 32.92 46.92 |
0.037~0.010 | 23.05 | 21.40 | 2.47 | ||
≤0.010 | 微粒金 | 9.87 | 5.76 | 4.53 | 20.16 |
图3
图3
自然金赋存状态及其与载金矿物之间的关系
(a)自然金位于岩石裂隙,或与毒砂连生位于裂隙;(b)自然金位于岩石裂隙,或与黄铁矿连生位于裂隙;(c)自然金位于闪锌矿—黄铁矿粒间,或包裹于黄铁矿中;(d)自然金位于毒砂裂隙;(e)自然金位于闪锌矿—毒砂粒间,闪锌矿、毒砂—石英粒间;(f)自然金位于毒砂—石英粒间;(g)自然金包裹于石英中,或位于石英—电气石粒间;(h)自然金包裹于毒砂中;Gl-自然金;Apy-毒砂;Py-黄铁矿;Sp-闪锌矿;Qtz-石英;Tur-电气石
(a),(b),(e)为反光显微镜下照片;(c),(d),(f),(g),(h)为扫描电镜背散射图像
Fig.3
Main occurrence state of natural gol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old-bearing minerals
2.4 银赋存状态
矿石中银品位为5.7 g/t,达到金矿石伴生组分综合回收指标。通过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未发现独立银矿物,Ag主要赋存于自然金中(表3),自然金中Ag含量为8.69%~11.82%,平均值为9.49%,这部分银富集于金精矿中。
3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3.1 载金矿物嵌布特征
矿石中载金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和电气石等,其嵌布特征分述如下:
(5)电气石多呈柱状,长径大部分<0.1 mm,主要沿石英脉破碎裂隙充填,与自然金关系密切,自然金呈角粒状位于电气石粒间,或电气石—石英粒间[图3(g)]。
3.2 共伴生矿物嵌布特征
矿石中共伴生矿物主要有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和方解石等。
(1)斜长石分为2种:一种是钠—更长石,主要分布于碎裂斜长花岗岩中,呈半自形板状,其次位于含砂质绢云千枚岩中,呈变余砂状。另一种是重结晶形成的钠长石,沿破碎裂隙分布于石英脉中,表面干净。斜长石与自然金关系不密切。
(2)绢云母主要分布于含细砂质绿泥绢云千枚岩中,呈鳞片状和片状;其次位于石英脉破碎裂隙,与自然金关系不密切。
(3)绿泥石含量少,位于含细砂质绿泥绢云千枚岩中,与自然金关系不密切。
(4)方解石主要分布于石英脉中,沿石英脉粒间及破碎裂隙分布;其次分布于绿泥绢云千枚岩中,较少见,与自然金关系不密切。
4 讨论及处理工艺
通过金物相分析和Au金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可知:矿石中的金以粒间金和裂隙金为主,二者含量总和占93.00%,粒度相对较粗,粒径普遍大于10 μm,属于明金范畴。一般认为,这种以裸露—半裸露为主的自然金整体易解离和完全回收;包裹金含量占7.00%,其中有2.47%的包裹金属于明金,主要包裹于石英中,这部分金通过提高磨矿细度也可以达到解离回收的目标。其余4.53%属于微粒金(<10 μm),这部分金很难完全解离,推测部分微粒金在较高的磨矿细度下达到解离并回收,部分微粒金会丢失在尾矿中,无法回收,但包裹金含量很少,即使不能完全解离回收,对选矿金回收率指标的影响也很小。另外,矿石中的微粒金总量可达20.16%,其解离程度依赖于赋存形式是粒间、裂隙还是包裹,以及磨矿细度的选择。研究表明,矿石中的微粒裂隙金和粒间金总和占金总量的15.63%,因此这部分微粒金在较高的磨矿细度下是可以解离回收的。
图4
图4
摇床重选—浮选联合闭路试验流程
Fig.4
Close-circuit test process of shaker gravity separation-flotation combination
表7 摇床重选—浮选联合流程闭路试验结果
Table 7
产品名称 | 产率/% | 金品位/(×10-6) | 金回收率/% |
---|---|---|---|
合计 | 100.00 | 38.10 | 100.00 |
精矿1 | 1.87 | 1 656 | 81.20 |
精矿2 | 1.66 | 329 | 14.34 |
精矿合计 | 3.53 | 1 031 | 95.54 |
尾矿 | 96.47 | 1.76 | 4.46 |
5 结论
(1)老挝巴勉金矿石工艺类型属于少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含金42×10-6,其中金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金成色平均为905.1‰。
(2)自然金的粒度较粗,以明金(10~74 μm)为主,占比79.84%,微粒金(<10 μm)占20.16%;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其中裂隙金和粒间金含量总和为93.00%,这种赋存状态的金整体易于解离。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其存在会造成金精矿中砷超标,因此在选矿试验中应注意抑砷。
(3)针对矿石工艺特点,选矿试验通过重选—浮选联合流程闭路试验,-0.074 mm含量占75%的磨矿细度下可以获得金总回收率为95.54%的选别指标。
http://www.goldsci.ac.cn/article/2021/1005-2518/1005-2518-2021-29-6-9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