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地下巷道岩体结构面识别及稳定性分析
1.
2.
3.
4.
Recognit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Tunnel Rock Mass Structural Plane Based on 3D Laser Scanning Point Cloud Data
1.
2.
3.
4.
收稿日期: 2021-06-05 修回日期: 2021-09-1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1-06-05 Revised: 2021-09-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杰林(1982-),男,湖南宁远人,副教授,从事金属矿山开采、采空区处理及矿山岩石力学等研究工作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李杰林, 白德威, 杨承业, 张玮, 张孝平.
LI Jielin, BAI Dewei, YANG Chengye, ZHANG Wei, ZHANG Xiaoping.
地下巷道的稳定性对于矿山的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岩体结构面特征(产状、延展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岩体的应力、应变和渗流特性,特别是硬岩巷道在应力扰动下容易沿结构面发生块体滑落、围岩坍塌等破坏,结构面的存在是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开展工程地质调查获取巷道围岩结构面信息,并用于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是开展巷道围岩支护设计的前提。
目前,采用计算机程序构建岩体区域内的结构面三维模型(结构面网络模拟)来分析工程岩体的结构特征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岩体结构分析手段(Monsalve et al.,2019)。该方法依靠工程地质调查得到的结构面产状、间距和迹长等参数,基于Monte-Carlo原理重建区域地质结构面。由于结构面网络模拟并非完全重构岩体内部的真实结构,而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方式来表征岩体内部的结构面三维赋存形式,因此需要对工程地质调查所获取的结构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较为精确地进行块体识别。目前,获取结构面数据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测线法和统计窗法。然而,由于井下巷道具有湿度大、作业困难以及结构面产状复杂等特点,当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结构面数据采集时存在工作量大、所收集的结构面数量少且质量较低等问题,增加了巷道稳定性分析的难度,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已成为岩体结构面数据采集的一种新手段,其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高分辨率的物体表面各个点的信息(包括坐标、反射率和颜色等),并快速生成三维点云模型(段磊等,2020)。通过相关软件与算法即可自动识别出岩体的结构面信息,从而高效率地获取海量的结构面数据,具有数据获取快、精度高、非接触测量和信息多元化等优点(刘欢等,2017)。此外,基于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结构面样本质量高且数据量大,可使离散结构面网络(DFN)模拟的结果更加精确。目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识别并提取巷道结构面已成为巷道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取得了若干成果,但如何结合离散结构面网络模型开展巷道块体稳定性分析仍需深入研究。
鉴于此,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大红山铁矿Ⅱ-1头部的775 m中段运输巷道点云数据,并基于点云数据进行结构面特征参数提取,对得到的结构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利用3DEC软件构建出结构面网络模型与巷道的合成岩体离散网络模型,最后开展了考虑自重及爆破振动条件下的巷道随机块体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1 工程背景
大红山铁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戛洒镇,巷道围岩主要为辉长辉绿岩,岩体内广泛分布有夹层和节理裂隙,整体走势较为平整。本研究的工程地质调查主要区域为大红山铁矿Ⅱ-1头部775 m中段运输巷道。由于调查区域内大部分巷道已进行喷浆处理,结构面出露区域不连续,如采用传统方式进行采样需要多次布点,测量工作十分繁琐,测量结果不精确。因此,选择具有数据获取快、精度高和非接触测量等优势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775 m中段运输巷道开展岩体结构面工程调查,测量工作如图1所示。
图1
2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结构面信息提取
(1)数据采集。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发出激光脉冲信号,经目标表面漫反射后传回接收器,得到所测目标点的距离、水平扫描角度和垂直扫描角度。在扫描作业中,仪器内置的数码相机可对扫描物体表面进行实时摄影成像,配合点云数据表面重构,能够更好地展现被扫描物体的真实表面信息。由于井下无GPS信号,内置罗盘可帮助仪器识别正北方向,并构建以自身为原点的局部三维坐标系,从而计算出所获取点云数据的三维坐标。
(2)巷道点云数据处理。采样结束后,利用点云分析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流程包括点云误差处理、点云坐标校正、结构面数据提取、点云拼接和点云过滤抽稀等系列工作(李杰林等,2021),最后得到处理完毕的巷道点云数据。
(3)结构面信息提取。基于巷道的三维点云数据,可直接在点云数据内进行结构面信息的提取工作,如图2所示。在室内开展基于点云数据的节理结构面统计分析工作,降低了作业人员在测试现场环境下的工作强度,同时可全方位地提取包括巷道顶板及两帮区域的结构面信息,有利于提高结构面信息分析的精确性。
图2
图2
基于激光扫描数据的结构面信息提取
Fig.2
Discontinuities information extraction based on laser scanning data
3 巷道结构面信息分析
3.1 结构面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离散元软件3DEC进行结构面网络构建,通过3DEC软件可以便捷地使用DFN生成岩体中的地质结构(Fekete et al.,2013;Monsalve et al.,2019;Cacciari et al.,2015a,2015b;Sturzenegger et al.,2011;Lorig et al.,2015;Shang et al.,2018;张文等,2013;阮杰等,2021;盛佳等,2021)。岩体结构面网络的计算机模拟过程就是要根据实测统计分析结果建立的关于结构面各几何特征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采取一定的方法,按已知密度函数进行采样,从而得出与实际分布函数相平行或相对应的人工随机变量,进而确定每个结构面在模拟区域中的确切位置,所有这些结构面组合起来即构成了岩体结构面的网络图像(周斌等,2021;邓社根等,2018;薛秋池等,2016;李腾等,2017)。DFN模块是离散裂隙网络(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的简称,3DEC软件中的DFN模块可支持用户构建离散裂隙网络。由于在3DEC软件中开展DFN模块分析需要定量获取结构面产状、平均尺寸及密度等参数,因此在开展DFN模块分析前,需对结构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结构面产状
结构面产状的主要概率密度函数通常为Fisher分布(岳攀等,2016;Hadgu et al.,2017;Hekmatne-jad et al.,2018),因为其仅用于单个参数,故Fisher常数通常为
式中:
(2)结构面平均尺寸
虽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可获取数据量大的结构面样本,但也只能获取结构面的表面迹线长度,而结构面的三维尺寸仍需要基于表面迹线长度进行进一步的估计。在点云模型中测量平均迹长时,可在巷道点云数据中采用布置矩形窗口的方法进行迹长的估计,矩形窗口的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结构面直径的估计应基于真实结构面痕迹长度的分布。当采样窗口足够大时,认为真实迹长的变化系数(
式中:
在3DEC软件中,结构面形态被简化为圆盘,因此结构面的三维尺寸可用圆盘直径表征。在获取巷道结构面的平均迹线长度后,结构面三维尺寸的平均值
(3)结构面密度
式中:
通过上述公式,可将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结构面信息转换成三维结构面网络模拟的参数。根据实测数据,结合上述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DFN模型的输入参数,见表1。
表1 DFN模型输入参数
Table 1
组数 | 结构面尺寸分布 | 平均结构面半径/m | 结构面取向分布 | Fisher常数 | 平均倾向/(°) | 平均倾角/(°) | 结构面体积密度/(m-3) |
---|---|---|---|---|---|---|---|
1 | 正态分布 | 1.7782 | Fisher | 76.0225 | 177 | 76 | 0.0418 |
2 | 正态分布 | 2.1113 | Fisher | 65.1091 | 110 | 73 | 0.0366 |
3 | 正态分布 | 1.8026 | Fisher | 74.0337 | 17 | 53 | 0.0211 |
4 | 正态分布 | 1.9017 | Fisher | 71.6246 | 271 | 70 | 0.0914 |
3.2 结构面网络构建
图3
表2 DFN模型参数检验
Table 2
组数 | p值 | 检验方法 | ||
---|---|---|---|---|
平均结构面半径 | 平均倾向 | 平均倾角 | ||
1 | 0.342 | 0.175 | 0.073 | T分布检验 |
2 | 0.423 | 0.321 | 0.420 | |
3 | 0.231 | 0.105 | 0.386 | |
4 | 0.090 | 0.129 | 0.233 |
4 巷道稳定性分析
4.1 巷道与结构面网络合成岩体模型构建
建立巷道与结构面网络合成岩体模型,对于弱断层之类的巷道稳定性分析至关重要(Yin et al.,2020;Xu et al.,2020)。将建立的巷道与结构面网络模型进行结合,设定边界条件X、Y、Z轴速率为0,地应力为巷道埋深范围,可以获得巷道的三维结构面真实赋存情况。模型的生成过程包括块体模型构建、结构面网络与块体模型合成岩体模型构建以及巷道的开挖,如图4所示。该巷道断面为三心拱,尺寸为4 m×4 m,模型长为20 m。围岩和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参考矿山以往所做的岩石力学试验参数,如表3所示。
图4
表3 围岩和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3
类型 | 弹模E0/GPa | 容重/(kN·m-3) | 泊松比 | 黏聚力/MPa | 内摩擦角/(°) | 抗拉强度 |
---|---|---|---|---|---|---|
围岩 | 28 | 27 | 0.26 | 2.40 | 48 | 1.50 |
结构面 | - | - | - | 0~0.06 | 23~26 | - |
值得注意的是,3DEC软件中将岩体视为岩石块体与结构面的组合,且二者的物理力学参数分别对应各自赋值参数,因此岩石块体物理力学参数直接采用岩石力学试验参数即可,无需通过Hoek-Brown强度准则进行岩体力学的转换。
4.2 巷道块体稳定性分析
在模拟中设置位移值大于50 mm的块体为失稳块体,经过计算,潜在失稳块体分布如图5所示。块体失稳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图5
表4 随机块体的模拟结果
Table 4
组号 | 块体总数 | 最大体积/m³ | 平均体积/m³ | 自由块体数目 | 自重失稳块体数目 | 爆破振动下块体失稳数目 | 自重块体失稳 概率/% | 爆破块体失稳概率/% |
---|---|---|---|---|---|---|---|---|
平均值 | 953 | 0.3765 | 0.0145 | 266 | 26 | 80 | 9.8 | 30.1 |
1 | 916 | 0.4074 | 0.0208 | 247 | 18 | 67 | 7.3 | 27.1 |
2 | 832 | 0.3128 | 0.0113 | 231 | 21 | 75 | 9.1 | 32.5 |
3 | 1 197 | 0.3006 | 0.0095 | 326 | 27 | 93 | 8.3 | 28.5 |
4 | 1 105 | 0.3115 | 0.0138 | 325 | 38 | 106 | 11.7 | 32.6 |
5 | 774 | 0.5195 | 0.0104 | 208 | 24 | 79 | 11.5 | 38.0 |
6 | 901 | 0.3994 | 0.0086 | 253 | 26 | 77 | 10.3 | 30.4 |
7 | 893 | 0.4183 | 0.0305 | 231 | 22 | 74 | 9.5 | 32.0 |
8 | 1 092 | 0.3364 | 0.0204 | 296 | 36 | 89 | 12.3 | 30.1 |
9 | 1 007 | 0.3515 | 0.0067 | 302 | 26 | 72 | 8.6 | 23.8 |
10 | 811 | 0.4076 | 0.0132 | 241 | 22 | 63 | 9.1 | 26.1 |
10组随机块体模拟结果的概率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爆破振动作用对于该区域块体的稳定性十分不利。通过200次随机块体模拟,可知该区域块体的自稳能力较好,但仍需提高抗爆破振动能力。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着重考虑爆破振动对块体稳定性的影响。10组随机块体的自重失稳概率大体比较均匀,但在施加爆破振动作用后,随机块体的失稳概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推测其原因是不同组块体所包含的位移相对较大的潜在失稳块体数目不同,该部分块体在受爆破振动影响时更容易发生位移,从而影响失稳比率;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同块体的裂隙产状不同,即各向异性特点所带来的影响。此外,随机块体的最大体积、平均体积以及分布区域也可能是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图6
因此,在该巷道施工过程中,局部区域有必要采用锚杆和长锚索等支护方式来提高稳定性,同时也要对已支护的区域进行稳定性检验,从而准确评价支护措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
5 结论
(1)三维激光扫描可以便捷、高效地用于地下巷道围岩结构面的数据采集和提取,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取巷道的点云数据,不仅可以精确地获取相关数据,而且能够高效开展节理结构面的统计分析工作,相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有效降低了作业人员在恶劣现场环境下的工作强度。
(2)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所获取的结构面数据,结合结构面网络模拟方法,可建立精确度较高的离散结构面网络模型。依照实际工程条件,将三维结构面网络模型和工程地质结构模型(巷道)进行结合,能够获取反映真实巷道离散结构的离散块体模型,为巷道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优质的模型基础。
(3)结合巷道的合成岩体模型,利用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自重作用与爆破振动作用下研究区域的块体失稳概率,并分析了块体的自稳能力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为制定支护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http://www.goldsci.ac.cn/article/2022/1005-2518/1005-2518-2022-30-3-343.shtml
参考文献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discontinuities in a tunnel using 3D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J].,
Modelling a railway rock tunnel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nd the distinct element method
[J].,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plane network simulation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J].,
Application of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n tunnel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J].,
Analysis on structural homogeneity of rock mass based on discontinuity density
[J].,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with discontinuum modelling for stability analysis of tunnels in blocky rockmasses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an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s for simulating flow and transport in the far field of a hypothetical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 in crystalline host rock
[J]. ,
Robust estimation of the fracture diameter distribution from the true trace length distribution in the Poisson-disc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model
[J].,
Application of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to identification of rockmass structural plane in drift of underground mine
[J].,
Stability analysis of stochastic rock block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e network bock mass structure model
[J].,
Simu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plane of the deep rock mass based on Monte Carlo method
[J].,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n micangshan extra-long tunnel construction
[J].,
Application of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s in mining and civil geomechanics
[J].,
Application of laser scanning for rock mass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generation in an underground limestone mine
[J].,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J].,
Geological discontinuity persistence:Implications and quantification
[J].,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stability of shaft safety pillar based on AHP-3DEC
[J].,
Terrestrial remote sensing-based estimation of mean trace length,trace intensity and block size/shape
[J].,
The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of assessing the distributing density of structures in rock mass
[J].,
Extraction and statistics of discontinuity orientation and trace length from typical fractured rock mass:A case study of the Xinchang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site,China
[J].,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discontinuities
[J].,
Simulation-based investigation on the accuracy of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 representation
[J].,
Simulations of 3-D fracture networks in rock mass of dam foundation using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J].,
Determination of RQD and number of optimum scanline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fracture network
[J].,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jointed rock mass tunnel excavation and support based on 3DEC
[J].,
Estimating the intensity of rock discontinuities
[J].,
结构面网络模拟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J].,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监控量测中的应用
[J].,
一种基于结构面密度的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方法
[J].,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下巷道岩体结构面识别的应用
[J].,
基于岩体三维裂隙结构面网络模型的随机块体稳定分析
[J].,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深部岩体结构面模拟
[J].,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米仓山特长隧道施工中的可行性应用研究
[J].,
离散裂隙网络对岩体力学特性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J].,
基于AHP-3DEC的井筒保安矿柱稳定性综合评价
[J].,
节理化岩体结构面分布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J].,
岩体结构面网络模拟的改进与应用
[J].,
基于LHS的坝基岩体三维裂隙网络模拟
[J].,
基于三维裂隙网络RQD的确定及最佳测线数量的研究
[J].,
基于 3DEC 节理岩体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数值模拟
[J].,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