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改进作用距离和Dijkstra算法的复杂结构声发射定位方法及应用
Acoustic Emission Localization Method for Complex Structure Based on Improved Interaction Distance and Dijkstra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21-12-13 修回日期: 2022-04-08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1-12-13 Revised: 2022-04-0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郑雨晴(2001-),女,四川宜宾人,本科生,从事声发射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郑雨晴, 陈勇, 王进华, 尚雪义, 刘彩云.
ZHENG Yuqing, CHEN Yong, WANG Jinhua, SHANG Xueyi, LIU Caiyu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常态,隧道、采空区等地下复杂结构越来越多,这些结构一旦发生破坏,将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党明智等,2020;张洪山等,2016)。声发射技术对上述结构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震源定位是声发射技术的核心内容,通过确定材料内部震源位置,可实现对材料的连续动态健康监测(汪国华,2020)。声发射定位通常使用走时数据,这类方法利用P波观测到时与理论到时相减来建立走时方程,再用时差法和双差法的L1范数和L2范数得到4种常用的定位目标函数(李楠等,2013;Li et al.,2016)。牛顿迭代法被广泛应用于求解上述定位目标函数,其计算速度快但可能陷入局部最优(姚金杰等,2010;姜天琪等,2019)。为此,一些全局性更好的搜索算法也被用于上述定位目标函数的求解,如网格搜索法(Oye et al.,2003)、单纯形法(Li et al.,2014)、粒子群优化算法(辛伟瑶等,2019)和贝叶斯方法(Shang et al.,2020)等。上述研究通常使用两点的直线距离作为P波传播距离,然而对于含空区等复杂结构,声发射/微震信号并非沿直线传播,基于直线的定位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戴锐等,2019)。
针对复杂结构的声发射/微震定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黄国娇等(2020)利用改进的分区多步骤方法,对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最短传播路径和时间进行了计算;蒋元建等(2019)基于试射法技术计算层状介质中的P波传播路径,并提出了层状波速模型中Geiger法精确定位的算法流程,得到了相比均匀速度模型更准确的定位结果;Baxter et al.(2007)借助大量断铅事件P波初至时间提出了时间差映射法(DTM),用于确定复杂结构中震源的位置,其中线性插值法提高了数据分辨率。在此基础上,刘增华等(2020)以带孔洞的铝板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改进时间差映射法(I-DTM),并研究了时间差网格大小和传感器阵列布置形式对I-TDM法的影响。此外,Dong et al.(2020)和Hu et al.(2020)将含孔洞结构网格离散化,提出改进A*算法搜寻P波最短传播路径,以此为基础开展定位,取得了较好的定位效果。A*算法的目标在于最小化函数
除上述A*算法之外,Dijkstra算法等寻优算法也存在局部最优路径问题,使得复杂结构中的声发射定位精度较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改进作用距离和Dijkstra算法的复杂结构声发射定位方法,更容易得到全局最优路径,从而提高震源定位精度,能够在复杂结构声发射定位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1 改进的震源定位方法
1.1 Dijkstra算法简介
Dijkstra算法是荷兰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提出的基于一种贪心思想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1959),其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首先,把起点到所有点的距离保存并寻找最短距离,然后松弛一次再找出新的最短路径,其中的松弛操作指的是遍历一遍,以检查通过将已经找到的距离最短的点作为中转站到其他点的距离是否更近,如果更近就更新最短距离,这样把所有的点遍历之后就保存了起点到所有点的最短距离。本文以如图1的实例来说明其基本原理。
图1
图1中,有V1~V6共6个节点,箭头代表两节点单向可达,箭头上的数字代表两节点距离值。现求节点V1到其他各个节点的最短路径,具体过程如下:
(1)声明一个距离数组dis来保存源点到各顶点的最短距离(从左至右分别代表V1节点到V1~V6节点的最短可达距离,各值分别用dis[0],dis[1],dis[2],dis[3],dis[4],dis[5]表示),由此本案例的初始dis=Dis1=[0 ∞ 30 ∞ 40 120]。再申明一个集合M来保存已经找到最短路径的顶点,即本案例M可初始化为M={V1}。通过数组Dis1可知,初始时距离V1节点最近的是V3,V1到V3的最短路程就是当前的dis[2]=30。
(2)将V3加入到M中,新加入的V3能够指向V4,则V1至V4有2条路径“V1-V3-V4”和“V1-V4”,可以发现前者距离更短,所以将前者更新为dis[3]的值,得到更新后的dis=Dis2。
(3)上述步骤已完成dis[2]和dis[0]的寻优,进而从dis[2]和dis[0]外的其他dis值中寻找最小值,发现dis[4]的值最小,由此V1到V5的最短距离就是dis[4]的值,然后将V5加入到集合M中,此时M={V1,V3,V5}。考虑到V5有2条出度,即<V5,V4>和<V5,V6>,出度表示该节点的出边条数,即可以直接到达其他节点的路径数。“V1-V5-V4”的长度为60,而dis[3]的值为90,因此需要更新dis[3]的值为60。另外,“V1-V5-V6”的长度为110,而Dis2中的dis[5]为120,所以需要更新dis[5]的值为110。更新后的dis数组如Dis3。
(4)此时V1、V3和V5节点已加入M,除去已确认节点的值,发现dis[3]最小,故将V4加入到M中,再考虑V4出度的影响,更新数组的值得到Dis4。应用同样原理,分别确定了V6和V2的最短路径,最后dis的数组值为Dis5。上述Dijkstra算法计算过程会给出到每个点最短路径经过的路线和传播距离,得到的最短路径及距离如图1(c)所示。
1.2 改进作用距离
图2
图2
常规作用距离与改进作用距离的搜索节点比较
Fig.2
Comparison of search nod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improved interaction distances
以平面模型为例说明如何判断两点连线是否穿过障碍物。设声发射震源的坐标为A(x0,z0),网格点的坐标为B(xi,zi ),则震源到网格点的直线方程为
式中:
1.3 改进的声发射定位方法
针对常规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存在从一个点到搜索下一个点时作用距离较短,容易出现局部最优的问题,将1.2小节的改进作用距离引入到Dijkstra算法中,并将其应用于复杂结构的声发射震源定位。主要改进点在于:(1) 提出了改进的作用距离计算方法,提升了Dijkstra算法最优路径寻优;(2)建立了消除P波初至系统误差的双差法震源定位目标函数。基于MATLAB平台编程的改进定位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图3
图3
改进的声发射定位方法流程图
Fig.3
Flow chart of the improved acoustic emission location method
步骤1:定位环境的网格初始化
网格密集和稀疏程度与定位精度有关,一般网格越密集则定位精度越高,但实际应用中并非网格越密越好,因为网格越密计算时间成本越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网格大小。进而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对网格节点进行编号,根据网格节点编号来生成地图矩阵。其中,含障碍物的节点赋值为无穷,其余节点均以均匀介质处理,赋值为1。
步骤2:生成P波理论走时数据库
首先读取已生成的地图矩阵,使用1.2小节的方法计算某节点到各节点间的作用距离,并将这些距离按编号进行排序,得到该节点对应的行矩阵,同理得到由各点行矩阵构成的新矩阵。以该新矩阵为基础,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各震源到各网格点的最佳传播路径,最后除以波速即得到P波理论走时数据库。
步骤3:网格法声发射震源定位
设震源位置为(x0,y0),发生时刻为t0,第i个传感器位置为(xi,yi )(i=1,2,…,n),n为传感器数量,拾取的P波初至为ti,利用步骤2得到的P波理论走时为tti。此外,声发射信号受传感器响应等影响,各传感器之间可能存在P波初至系统误差Ti,因此走时方程可记为
为简化计算,本文将断铅数据第i个传感器对应的走时方程与第1个传感器对应的走时方程相减,得到第i个传感器相对于第1个传感器的P波初至系统误差∆Ti1。声发射定位前将该P波初至相对系统误差代入
利用双差法和
最后,使用网格点法计算各网格点的定位目标函数拟合误差,并将拟合误差最小值对应点作为复杂结构的声发射事件震源位置。
2 理论测试
2.1 P波传播最短路径计算
参照1.1小节的理论和案例,编写了Dijkstra算法计算程序。首先使用如图4所示的复杂结构测试改进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的有效性。
图4
图4
P波在含多种形状障碍物的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路径
Fig.4
Travel paths of P wave in a complex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shape obstacles
该复杂结构(50 cm×50 cm)中设置有矩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障碍物(蓝色),以0.5 cm×0.5 cm绘制网格线,传感器坐标见表1。
表1 2种测试试验的传感器位置
Table 1
测试 试验 | 传感器 编号 | 传感器位置/cm | 测试试验 | 传感器编号 | 传感器位置/cm | ||
---|---|---|---|---|---|---|---|
x | y | x | y | ||||
含多种形状障碍物的复杂结构理论测试 | 1 | 48 | 48 | 含单一圆孔的复杂结构理论测试 | 1 | 28 | 18 |
2 | 48 | 25 | 2 | 28 | 10 | ||
3 | 48 | 2 | 3 | 28 | 2 | ||
4 | 25 | 2 | 4 | 15 | 2 | ||
5 | 2 | 2 | 5 | 2 | 2 | ||
6 | 2 | 25 | 6 | 2 | 10 | ||
7 | 2 | 48 | 7 | 2 | 18 | ||
8 | 25 | 48 | 8 | 15 | 18 |
图5
图5
P波在含多种形状障碍物的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距离
Fig.5
Travel distances of P wave in a complex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shape obstacles
同时,尚雪义等(2021)提出的含圆孔结构的P波理论传播距离,为本文方法的测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为此,开展了仅含单圆孔结构(30 cm×20 cm)的理论测试。首先绘制0.5 cm×0.5 cm的网格线,位于结构中心的圆孔半径为2.5 cm,震源位置设为(12,10)cm,8个传感器的位置坐标见表1。
图6
图6
P波在含单圆孔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路径
Fig.6
Travel paths of P wave in a complex structure with a circular hole
图7
图7
P波在含单圆孔复杂结构中的传播距离
Fig.7
Travel distances of P wave in a complex structure with a circular hole
可知基于改进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的传播距离较基于常规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更短,且与理论传播距离非常接近,再次表明本文方法在最短路径搜索时的优越性。
图8
图8
常规作用距离与改进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的传播距离差值统计
Fig.8
Travel dist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improved interaction distance Dijkstra algorithm
2.2 震源定位加噪测试
以上述含单圆孔的复杂结构为背景,设定P波波速等于实测的6 000 m/s。取(12,10)cm作为震源位置进行测试,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常规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改进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和理论方法下各网格点到各传感器的P波走时数据库,以理论方法走时数据作为P波初至真实走时数据。考虑到实际P波初至数据受机械振动、电流等随机噪音影响会存在一定误差,分别用理论P波走时数据和增加1.5 μs、3.0 μs高斯分布噪声的P波走时数据来展开测试。
图9
图9
基于常规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定位结果
Fig.9
Location results of traditional interaction distance based on Dijkstra algorithm
图10
图10
基于改进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定位结果
Fig.10
Location results of improved interaction distance based on Dijkstra algorithm
表2 基于Dijkstra算法的定位结果
Table 2
使用的数据 | 常规作用距离定位/cm | 改进作用距离定位/cm | ||||
---|---|---|---|---|---|---|
x | y | 误差 | x | y | 误差 | |
理论时间 | 12.50 | 10.50 | 0.71 | 12.00 | 10.50 | 0.50 |
含1.5 μs高斯噪声 | 12.50 | 9.00 | 1.12 | 12.00 | 9.50 | 0.50 |
含3.0 μs高斯噪声 | 12.50 | 8.50 | 1.58 | 12.00 | 9.50 | 0.50 |
图11
图11
不同噪声条件下本文方法485个事件定位结果
Fig.11
Location results of 485 events under different noises for the proposed method
3 声发射定位测试
图12
图12
试验设备及声发射监测原理
Fig.12
Experimental equipment and principle of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采用AIC法+人工校正拾取声发射信号P波初至数据。利用1.3小节的定位方法分别得到常规作用距离和改进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的定位结果,如图13所示,五角星(真实位置)和圆点(定位位置)的连线距离表示声发射事件的定位误差,长度越长说明误差越大。由图13可知,常规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在事件左侧和右侧定位均较差,这是由于左右两侧传感器分布较稀疏所致,改进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的定位结果整体优于常规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这是由于改进方法计算得到的P波传播距离与真实传播距离更相近。将常规作用距离和改进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得到的定位误差统计于图14中。由图13和图14可得基于改进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的定位效果更优,其只在试样左下角存在一些定位误差较大的点,且声发射事件定位误差在[0,0.5] cm的比例达到69.2%,定位准确性相比常规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有了大幅提升,平均定位误差由常规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的0.95 cm下降至本文的0.54 cm。
图13
图14
将本文结果与Hu et al.(2020)的A*算法最短路径搜索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研究使用类似的结构,但搜索结果显示震源到传感器的曲线存在歪歪扭扭的情况(搜索路径脱离圆形孔之后,应当直线到达右上角2个传感器),这可能是局部最优路径造成的;与之对应的,本文方法不存在类似问题(图6);此外,Hu et al.(2020)的断铅事件平均定位误差为1.4 cm,而本文仅为0.54 cm,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优越性。综上所述,基于改进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能够取得理想的定位效果。
4 结论
针对常规的直线方法定位不适用于复杂结构以及Dijkstra搜索算法常出现局部最优路径等问题,本文开展了改进方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针对常规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在路径搜索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作用距离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联合改进作用距离和Dijkstra算法的复杂结构中P波最短传播路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对应的网格搜索震源定位方法。
(2)含多种形状障碍物的复杂结构和含圆孔结构的理论测试,均表明基于改进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得到的P波传播路径较常规作用距离更短,且其与含圆孔结构下的P波理论传播距离非常接近,证明本文方法可获得P波最短传播路径。
(3)含单圆孔平面结构的花岗岩试件断铅测试表明,基于改进作用距离的Dijkstra算法定位效果更优,其声发射事件定位误差在[0,0.5] cm的比例达到69.2%,平均定位误差由常规作用距离Dijkstra算法的0.95 cm下降至本文的0.54 cm,定位准确性大幅提升。
http://www.goldsci.ac.cn/article/2022/1005-2518/1005-2518-2022-30-3-427.shtml
参考文献
Delta T source location for acoustic emission
[J].,
A study on high precision location method of microseism in mine goafs
[J].,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disaster early warning methods in Huangtupo copper and zinc mine
[J].,
A note on two problems in connexion with graphs
[J].,1959:
Velocity-free MS/AE source location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hole-containing structures
[J].,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tio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for two-dimensional irregular complex structure
[J].,
Simultaneous inversion for anisotropic velocity structure and microseismic location in layered TI media
[J].,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 based on Newton iteration method and grid-search method
[J].,
Mine microseismic 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layered wave velocity model
[J].,
A nonlinear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simplex method and its residual analysis
[J].,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reliability
[J].,
Locating single-point sources from arrival times containing large picking errors (LPEs):The virtual field optimization method (VFOM)
[J].,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lization in steel plate based on time difference mapping method
[J].,
Automated seismic event location for hydrocarbon reservoirs
[J].,
Point-source invers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from P-wave polarities and P/S amplitude ratios within a hierarchical Bayesian framework:Implications for the Geysers earthquakes
[J].,
A review of structural damage localization methods based on acoustic emission technology
[J].,
Underground source localization method based on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J].,
Research on target localiz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and Newton iterated algorithm
[J].,
Analysis of micro-seismicity activity induced by deep orebody mining at Jinqingding gold mine,Shandong Province
[J].,
采空区微震高精度定位方法研究
[J].,
黄土坡铜锌矿微震监测技术应用与灾害预警方法研究
[J].,
层状TI介质中微地震定位和各向异性速度结构同时反演
[J].,
基于网格搜索—牛顿迭代法的微震震源定位算法
[J].,
基于层状波速模型的矿山微震定位方法
[J].,
微震震源定位可靠性综合评价模型
[J].,
基于时间差映射方法的钢板声发射源定位
[J].,
一种含圆孔结构的声发射/微震事件定位方法、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综述
[J].,
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地下震源定位方法
[J].,
基于粒子群和牛顿迭代法的目标定位方法研究
[J].,
山东金青顶矿区深部矿体开采诱发微震活动分析
[J].,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