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特征指标 | 网络密度 | ρ=MN*(N-1) | 衡量贸易网络中各经济体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其中,M代表实际存在的连边数,N代表稀有矿产品贸易国家(地区)总数 |
平均度 | κ=1NN∑i=1ki | 贸易网络中各个节点度的平均值,衡量网络的规模大小。其中,ki表示与经济体i有贸易关系的经济体数量 |
平均路径长度 | L=∑dij12N(N-1) | 贸易网络中任意2个经济体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衡量国家(地区)贸易的传输效率和性能,反映网络的有效程度。其中,dij表示经济体i到经济体j的最短路径 |
平均聚类系数 | M=N∑i=1Ei12ki(ki-1)/N | 贸易网络中某个国家(地区)的贸易伙伴之间存在贸易关系的平均概率,衡量稀有矿产品贸易的集团化程度。其中,Ei为经济体i与相邻节点两两连接的实际连边数 |
节点中心度指标 | 度中心度 | DCi=N∑i=jaijN-1 | 反映该节点在贸易网络中的影响范围,分为入度中心度和出度中心度。其中,aij为贸易网络邻接矩阵的数值 |
接近中心度 | CCi=1/(N-1)N∑j=1,j≠idij | 衡量某国家(地区)在贸易网络中不受其他国家(地区)影响或控制的能力,值越大表示越容易接近其他节点 |
中介中心度 | BCi=N∑a≠b≠igab(i)gab(N-1)(N-2) | 衡量某国家(地区)在贸易网络中的通道控制能力和中介能力,值越大表示对贸易产品的周转能力和控制能力越高。其中,gab为经济体a与经济体b间最短贸易路径总数;gab(i)为经济体a与经济体b间经过经济体i的最短贸易路径总数 |
点强度 | Di=N∑j=1ωij | 表示某国家(地区)的贸易总额,在有向网络中分为入强度和出强度,分别表示该国家(地区)出口或进口贸易总额。其中,ωij为加权贸易网络邻接矩阵数值 |
社团划分指标 | 模块度 | Q=12m∑ij[ωij-kikj2m]σ(vi,vj) | 衡量网络分化程度,值越大表示社团划分效果越好。其中,m为最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数;vi和vj表示经济体i和j所在的贸易集团 |